金融危机预言家警告:美国或于年底前陷入衰退,美元跌势将持续
来源:金十数据
尽管市场对贸易协议的乐观情绪有所升温,令部分投资者感到宽慰,但一位资深策略师警告称,市场仍需为更深层次的调整做好准备。
前摩根士丹利首席全球策略师、Quantum Strategy负责人大卫·罗奇(David Roche)预测,未来五到十年内,美元价值可能暴跌约15%-20%,而美国经济可能在2025年底前面临衰退风险。
罗奇是曾成功预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资深投资者。
他指出,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贸易冲突正在削弱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声誉,并促使国际投资者逐渐撤离美国资产。
罗奇表示:“对等关税政策破坏了美国作为‘全球资金避风港’的形象。当美国经济表现不如其他经济体时,这些资金将加速外流,从而拖累美元汇率和资产价格。”
自特朗普实施对等关税以来,美元指数持续承压下行。衡量美元兑一篮子货币的美元指数较其重返白宫时已下跌8%。罗奇认为,美元的跌势远未结束,因为外国投资者对美国及美元计价资产的兴趣正在减弱。
高盛集团(Goldman Sachs)数据显示,截至4月25日的两个月内,外国投资者抛售了价值约630亿美元的美股。罗奇认为这一趋势可能延续,并强调,考虑到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股市约18%的份额,630亿美元“仅是冰山一角”。
美债市场也未能幸免于贸易冲突的影响。4月初市场波动高峰期,美债收益率显著攀升。这对美元构成进一步压力,因为随着对美国资产需求的下降,美元汇率将随之走低。
根据实际有效汇率(REER,即根据两国贸易权重调整的货币价值)分析,美元仍有较大的下行空间。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,3月美国实际广义有效汇率指数约为112,较2008年罗奇认为美元开始高估的水平高出约20%。华尔街其他机构也发出类似警告。德意志银行在最新报告中指出,美国正处于“美元熊市”,并提到“世界其他地区为美国不断扩大的双赤字提供融资的意愿正在下降”。
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哈祖斯(Jan Hatzius)同样表示,他认为美元的贬值“还有相当大的空间”。
哈祖斯写道:“美元的贬值进一步证明,美国上调关税的成本主要由国内消费者承担,而非外国生产者。”
罗奇指出,由于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大调整需要时间,大规模撤离美国资产的过程可能持续五到十年。但他警告称,随着美元走弱,短期内可能出现连锁反应,尤其是到2025年底或更早,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。
对美国国债需求的减弱可能进一步加剧政府融资问题。尽管特朗普曾声称关税将带来“巨额资金”流入美国,但罗奇对此持怀疑态度,认为关税实际上会抑制贸易活动。
他说:“贸易冲突的总体影响可能抑制经济增长,并导致最早在今年底或2026年初出现衰退。”
罗奇补充道:“我认为,当市场意识到这些资金不会来自关税收入,且外国投资者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将资金投入美国时,美国当前的财政预算可能面临危机。”
随着交易员评估贸易冲突对全球经济的潜在影响,对衰退的担忧日益加剧。美国银行最新调查显示,80%的全球基金经理认为,市场面临的最大尾部风险是贸易冲突引发的全球衰退。
(责任编辑:时讯)
-
加密早报: 比特币突破 10 万美元,以太坊重回 2,000 美元上方
我们知道,很多时候企业网站的变化是因为外部环境而改变最初的想法的。...[详细]
-
但后来他明白,比价行为在互联网上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,动动鼠标就可以完成,只要有一家竞争对手比乐淘价格低,所谓的利润空间可能就不存在,除非真可以把所有对手都耗死,但真要等到哪一天,乐淘还需要10年,...[详细]
-
如果你投得过早,第一批公司都死掉了,第二批公司起来的时候你不敢投,最后可能第二批公司都变成了大公司。...[详细]
-
目前,其中的856家已经复苏,复苏的概率达到50%。...[详细]
-
FTX诉讼案:汤姆·布雷迪与拉里·戴维等名人获法官驳回大部分指控
决策对不对没有客观的指标,没有人告诉你现在投,一定能够成功,鬼才知道,就你知道。...[详细]
-
10月31日摩根双核平衡混合C净值下跌0.48%,近6个月累计下跌8.12%
也别太急,不是发篇软文就玩好了,也不要动不动就吸10000粉,阅读10万+,真没啥用。...[详细]
-
在这里我撕过开发,怼过产品,跟运营更是争论了不少次,还顶撞过老板呢,战绩累累,哈哈哈!当然也没用的哭过好多次,每次争论后自己是最不好受的。...[详细]
-
CETUS币今日价格 CETUS币最新行情 CETUS币最新走势
对于融资到达后期的创业公司以及面临上市的“独角兽”们而言,私募估值的虚高所产生的泡沫已经开始逐渐爆破。...[详细]
-
今天,谈谈通过低频和非标准需求的互联网化,来作死的方法。...[详细]
-
10月31日安信平稳增长混合发起C净值增长0.28%,近3个月累计上涨12.29%
影响用户复购的因素就更多了,营销策略运用是否得当,产品上是否有对应功能引导,以及商品本身是否足够打动用户再次购买。...[详细]